钢结构专家的个人空间
钢结构专家简介
用户名: zhouxuhong
用户组: 专家用户
专业: 结构工程
用户分类:
生日: 1956年10
名字: 周绪红
性别:
电话: 仅VIP会员登陆后可见  请咨询:010-58934899,QQ:276096887,398693829(建筑钢结构分会信息网)
职务: 校长
技术职称: 院士
手机: 仅VIP会员登陆后可见  请咨询:010-58934899,QQ:276096887,398693829(建筑钢结构分会信息网)
邮编: 400044
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校长办公室
工作单位: 重庆大学
简历: 一、学习简历
1978.03~1981.12,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4.09~1986.06,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7.09~1992.11,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莱斯大学、密西根大学、耶鲁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短期培训)
二、工作简历
1982.1-1984.8,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助理工程师;
1986.6-1988.5,湖南大学土木系助教;
1988.5-1992.6,湖南大学土木系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1992.6-1996.5,湖南大学土木系副教授;
1996.5-2002.5, 湖南大学土木系教授(于1998.10任博导);
1994.3-1996.11,湖南大学土木系副系主任、教授;
1996.11-1999.7,湖南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兼211办主任、教授;
1999.8-2002.5,湖南大学 副校长、教授
2002.5-2006.7,长安大学 校长、教授
2006.5-2013.6,兰州大学 校长(副部长级)、教授
2013.6-现在,重庆大学 校长(副部长级)、教授
 
业绩: 周绪红长期致力于结构工程与桥梁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主持完成国家“十五”、“十一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50余项,创办“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及其团队,是我国钢结构方向的著名学科带头人,并被中国钢结构协会授予“中国钢结构三十年领军人物”称号,2011年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成就卓著、贡献突出。
一、 根据国家迫切需求,创新了结构体系与设计理论
我国长期沿用传统的“秦砖汉瓦”房屋建造方式,砖、水泥等建材生产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排放大量有害气体、毁灭大量耕地,严重破坏了生态;传统建造过程还消耗大量的木材和水,产生固体、气体、及水污染物和噪声。而且建造速度慢、湿作业环境差、消耗大量的人工,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导致建筑物寿命短,拆除后产生大量的不可回收垃圾,严重污染了环境。
由此可见,传统建造方式不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结构体系、改变传统建造方式迫在眉睫。
周绪红研发了新型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房屋结构,建立了相应的结构分析理论与设计计算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新型结构的关键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问题。研发的新型结构施工方便、建造速度快,符合国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等技术政策要求。
(一)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1、提出用振动梁函数解卡门大挠度方程组的半能量法,求解了冷弯型钢构件的板、板组稳定及其屈曲后承载力问题,得出了卷边板件屈曲系数表达式和考虑板组效应影响的约束系数公式,完善了薄壁构件稳定理论,被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采纳。他提出在有效宽厚比设计中考虑板组效应,使我国卷边板件设计方法步入世界前列。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2000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2001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均排名第一),出版了专著《薄壁构件稳定理论及其应用》(第一作者)。  
2、提出冷弯型钢组合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和设计方法,以及冷弯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承载力及变形计算方法。给出用挠度和基频控制楼盖振动的实用设计公式及方法,解决了楼盖的振动问题。鉴定认为“在冷弯型钢组合墙体及组合楼盖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方面的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主编国家行业标准《住宅轻钢装配式构件》和《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住宅技术规程》(报批稿);参编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主编了省级《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施工工法》;为建设部主编了《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要求》和《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体系构造图集》。研发了装配式、标准化冷弯型钢结构房屋及我国第一栋多层冷弯型钢住宅,推动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的产业化发展,在全国和四川灾后重建中推广应用。
相应成果获2005年陜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
(二)装配整体式房屋结构
1、提出了新型空心砌块及其节能墙体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了传统砌块和墙体渗、漏、裂问题,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相应成果获2010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提出单向预应力双向配筋混凝土叠合楼盖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从而在施工中省去模板和支撑;主编了国家行业标准《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和17本国家、省级工法和设计图集,相应成果获2006年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二)和2007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3、提出了新型装配整体式房屋结构体系,解决了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托成果在全国建成多个生产基地,实现了标准化、定型化、产品化生产,成果在全国和四川灾后重建中广泛应用。
相应成果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三)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1、系统地提出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和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的理论与设计方法,解决了钢管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难题。该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的大跨、高层结构中大量应用,论文发表在《Thin-Walled Structure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获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出版了专著《钢管约束混凝土柱的性能与设计》(第一作者)。
2、提出在矩形钢管桁架节点的弦杆中填充混凝土来提高节点刚度和承载力及其T、Y、X、K型节点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成果汇编成《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9章,并获201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3、提出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竖向变形差异计算方法、补偿值和减小竖向变形差异的工程措施,成果编入《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
(四)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
1、率先提出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设计理论与方法,首次进行了1:8大比例交错桁架结构的静、动力试验,在国内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
2、主编了《交错桁架体系钢结构技术规程》,提出的《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交错桁架体系》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二、围绕国家重大工程,解决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
1、研发了专用软件BAS3.0,应用于大跨度复杂桥梁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分析,解决了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航孔斜拉桥、青银高速济南黄河大桥等桥梁的施工监控难题和青岛海湾大桥等桥梁的平行计算问题。
2、首次提出钢锚板式钢混组合索塔锚固体系,解决了青岛海湾大桥航道斜拉桥索塔锚固区的构造设计与施工技术难题。
3、测试了宁波青林湾大桥正交异性扁平钢箱梁的焊接残余应力,提出了正交异性钢箱梁的计算模型和U形闭口肋加劲板的合理设计方法。
4、提出波纹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的设计方法及构造要求,为G214共和至姜路岭段公路三道河桥、湖南汨罗江李家河中桥提供了设计依据。
5、解决了杭州湾大桥145.6m高观光塔的施工塔吊在海上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及塔吊与结构共同工作的难题。采用“柔性附着”将普通塔吊用于特高空作业,并采用缆索滑落拆卸方案在特高空拆除塔吊塔臂,解决了232m高的青岛电视塔和210m高湖南电视塔的施工难题。提出钢微波塔的标准化设计方法,解决了设计制作中小工程、大工作量问题,提出的《冷弯薄壁60度角钢微波塔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相关成果《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
1、曾任湖南大学副校长,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记二等功)。2002年以来,先后任长安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校长,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主编“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结构稳定理论》,副主编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钢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设计》,参编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结构设计原理》,主编《钢结构稳定》和《钢结构设计指导与实例精选》、参编《建筑结构原理与设计》、《高层建筑实用设计理论与方法》、《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必读》等教材。
3、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生45人,硕士生85人。
周绪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4项排名第一)及科技二等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6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和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成果被9本国家和行业标准采用。根据应用证明统计,成果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主编或参编国家与行业标准9部,国家与省级标准设计图集6套;主编国家和省级工法11本。出版专著2部(均为第一作者),主编和参编教材9部。发表论文304篇,其中被EI、SCI、ISTP收录176篇。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活动中作学术报告100多次。
地域:
专家类型:
年代: